名家讲坛第32讲|赵勇教授主讲“《平凡的世界》的一种解读”
Body
在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

12月15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名家讲坛第32讲,讲座题为"在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平凡的世界》的一种解读"。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勇教授主讲,贾智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赵勇教授介绍道,这个题目缘起于一个让他感到困惑的问题,即如何定位《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单从雅俗二分法的角度看,都不够全面,于是赵勇教授另辟蹊径,打破雅俗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确认这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其中又涉及到两个概念的定义:赵勇教授没有将严肃文学与纯文学、高雅文学等划上等号,而是认为前者偏向于指作者具有的严肃的创作态度,从而导致作品拥有了严肃的内容与主题;至于大众文化,则是偏离浓厚商业气息的“大众文化”,更多地关联着文艺大众化之后的一种文学形态。
随后,赵勇教授简单讲了第一部分的内容,即“严肃文学的生产秘密”。在这里,赵勇教授提到了路遥的另一部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里面详细讲述了他撰写《平凡的世界》一书的整个过程。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除了读百本长篇小说、搜集报纸等资料,路遥还深入各种生活,上至省委书记,下至煤矿工人。而更值得分析的是,路遥所谓的“让生活重新到位”,重新进入自己曾经熟悉的生活当中去,唤醒更多的细节与感觉。同时,赵勇教授也类比了托尔斯泰的“二度体验”和陈忠实的“从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并提出一个观点:路遥把文学当成了一项神圣的事业。这就符合前文所讲到的“严肃文学”的概念。
接着,赵勇教授又着重谈了谈“大众文化的两种症候”。第一点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先前并没有人将现实主义与大众文化联系在一起,但赵勇教授敏锐地发现,现实主义小说描写的是日常经验中的事物,表现的是普通读者眼中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所以只要采用了现实主义,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众文化。正是因为路遥如此的操作,现实主义与生俱来的通俗性和大众性被注入到这部小说之中,使其具有了平民主义色彩和大众主义精神。除此之外,路遥还继承了柳青与革命通俗文学的写作,这二者所带来的通俗性使小说中的大众文化性更加明显。关于第二点,赵勇教授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读者大众的关系谈起,讲到路遥的读者意识。与现实主义相反,现代主义诞生之初便带着拒斥大众的基因,知识分子用这种方式阻止大众学习阅读,重新控制用文字记录的文化。路遥曾多次表达过一个观点,“目光应该投向读者大众”。
那他又是怎样认识到读者大众的重要性呢?赵勇教授提到,这和《人生》的反响有很大关系。在回应《人生》的销量盛况和巨大社会反响时,路遥说他的作品“主要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后面,《平凡的世界》被电台播讲这一事件也强化了路遥的读者意识。那究竟要如何理解路遥的这种追求?赵勇教授又谈到了“介入文学”的倡导者萨特,他尤其强调读者群的重要性,在对待读者与文学的问题上,二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海波的《人生路遥》中则提到了路遥的政治才能,他是“站在政治家的高度选择主题,首先取得高层认可,然后向民间‘倒灌’”。其中隐而不露的政治关怀,毫无疑问是得到许多普通读者喜爱的理由之一。
第三部分,赵勇教授将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化结合在一起作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并分别从《平凡的世界》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模式、主题呈现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层面进入问题之中。例如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模式上,作者既在情感上尊敬并推崇农业文化,同时又在意识上对此持否定态度,并期待另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对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的刻画更是体现着两种人生选择和生活哲学。
最后,赵勇教授借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邵燕君的判断谈了一个观点。《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如此受读者喜爱,不是因为它更有现实力量,而是因为它更有抚慰力量。这是一部可以“让人做梦”的作品,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于是可以这样总结: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确实从批判现实主义回退到了温暖人心的现实主义。这些都体现了路遥本人创作观中的二重性和矛盾性。不过,尽管其作品中大众文化的因素已在增长,但严肃文学的追求以及由此生发的一系列美学效应依然构成了作品的重要支撑。
在交流环节中,现场与线上的同学们积极提问,与赵勇教授深入交流,本次名家讲坛在欢快气氛与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